《中国工程机械学报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医者的角色与艺术(下)

 
来源: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01
 
刘端祺教授现任《癌症康复》杂志副主编,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、康复部主任,北京癌症康复与姑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。近10余年主要从事肿瘤的综合治疗,尤其是肿瘤的姑息治疗。 医生的气质与角色 刘端祺和老伴都是医生,但是唯一的儿子没有学医。我们聊到这点时,刘端祺脱口而出:“我儿子不具备医生的气质,他从小喜欢下棋,逻辑思维好,喜欢摆弄的是电脑和工程机械类的东西,更适合当工程师。”医生的气质?我感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说法,便问刘教授:“那您觉得医生有什么样的气质呢?” 刘端祺说:“第一,医生要有悲悯心,这种悲悯可以是天生的,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。第二,医生要耐心细致。第三,医生应该是好脾气,不能颐指气使。医学很大程度上是门沟通的学问。第四,医生要敢于担当,要善断。”他强调,医生除了科学精神,同时需要具有人文精神,医学是一门对人要求非常高的学科,医生也是比一般职业要求更高的职业。 “我上医学院的时候,老师们基本上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毕业的医学生。老师们回忆说,那时候医学院严格执行‘宽进严出’的准则,学生的淘汰率相当高。有一个老师说他们开学的时候有30多人,最后能够毕业的只有12人。一方面是当时国家不安定,医学院读书课业繁重,非常辛苦,得结核病的学生不少。另一方面考试标准非常严格,差一分都不能毕业。那些没有顺利毕业的学生,只能当医生助理,或者是做做开药店方面的工作。中医的学徒出师也非常艰难,帮师傅做家务活三年、在药店打杂三年、抄方子三年,最后能出师的也不过十之一二。美国的医学教育也跟一般学科不一样,学生本科毕业后才能学医,我越来越觉得这种制度有道理,学哲学的、学历史的、学音乐的、学工程的大学毕业生都可以再去学医,这时候的医学生20岁出头了,又具备了四年综合大学的修养,可谓身心都成熟了。他们如果选择学医,对于医生应该具备的利他主义、人文修养有了更明确的认知。” 在优秀的医生眼里,病人是一个现实存在的、活生生的人,而非一个病灶、一个瘤子。刘端祺说:“医生要做到‘目中有瘤,心中有人’。哪怕瘤子已经全身转移,医生应该首先关注的还是这个病人,从内心同情这个不幸被肿瘤所侵袭的人,包括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的心理感受。他的肉身正在经受病痛的折磨,他有着与健康人不同的精神需求,而不能把他看成是一个瘤子的载体。”医生的素养是病人能看见、能感受到的。刘端祺说:“从医生对病人的态度、交换的眼神、言谈举止、举手投足、治疗方案的确定都体现出医者的素质。病人对不同的医生常有不同的感受,不同医生的治疗理念,可能造成患者几乎完全不同的结局。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,医生应该保障病人充分而又适当的诊疗;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,也要努力去温暖他们的心灵。” 行医40多年后,刘端祺说:“年纪越大的医生越容易偏向于保守,决策的速度也更慢。”老医生不仅看到了每一个方案的积极方面,也会看到它们各自的弊端。这样的好处是老医生能把方案给病人讲得特别清楚,但从不好的方面来说,也给病人和家属设置了更多的顾虑。治疗并不是简单地照方抓药,这就像大厨之间的区别一样,同样的食材,同样的调味料,也得“见人下菜碟”。 前些年,他也曾醉心于循证医学,但是循证医学讲究的是概率,按照对大多数人有效的方式来制定准则,他注意到,循证医学是一种不完美的存在。现在他更关注“循效”,即病人是不是得到了医学上的实惠,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疗效。这种理念将医生和病人一一对应起来。“医生就是你,病人就是他,不管通常的经验是什么,我们只关注你这个具体的医生,怎么治好他这个具体病人的病。”刘端祺认为在遵循基本医疗规范的前提下,医生个人仍有比较大的施展空间。“医学的难处在这儿,医学的魅力也在这儿。” 作为医生,刘端祺经常会接到朋友的各种咨询和求助。一天中午我们一起在医院食堂吃饭时,刘端祺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。听了朋友的讲述,他对朋友说:“你这样看病的方式是错误的。你父亲的病,30岁以上的医生就能治,治疗方案早在医学界形成共识了,用不着去找老名医。如果是疑难杂症,老前辈给点拨几句,可能让主治大夫茅塞顿开,可你父亲这病真用不着。不过,如果你们找名医是为了在心理上安慰病人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,那就是需要配合的表演了。” 刘端祺说,治病这么多年来,他见识过各种各样的病人,大多数求医者不知道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病人,这也与医生没有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教育有关。刘端祺花了很多工夫,告诉病人应该怎样看病。比如乳腺癌的病人,现在很多人存活期能有十几年。医生就应该跟病人交代清楚,你的存活期比较长,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可以规划一下,看病人怎么分配资源合适。乳腺癌治疗初期花费比较大,中间可能不怎么需要花钱,万一复发的话大概是多少费用,这样能指导病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规划如何抗癌。我跟病人聊过之后,病人往往说:“我都得癌症好几年了,这是第一次有医生跟我说这些。” 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比较漫长,选择也不唯一,所以医生与病人各自的角色非常重要。肿瘤治疗应该谁做主?刘端祺说:“最好在医生的主导下,医患双方不断沟通,共同协商,共同选择明智方案。”不同的病情在不同的阶段应对的方法是不一样的。早期肿瘤除个别例外,多数患者应当选择手术,无论是哪种早期癌症,手术的治愈率都很高。 所以对于早期肿瘤患者,医生需要做的是准确明白地向患者告知这一喜讯,要非常坚定地向患者说清楚:这个早期癌症病灶的切除手术“相当于阑尾切除”,癌症已经治愈,复发概率较小,无需再做治疗。这样避免患者拖延病情,也能避免他们被癌症的诊断吓蒙而治疗过度。 而对中晚期肿瘤的治疗,医患双方如何在病程中每个时间段都能相互沟通,做出明智的选择,难度则要大许多。这一方面是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,另外中晚期肿瘤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艰辛、跌宕起伏的复杂过程,在肿瘤诊疗全程,期望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。刘端祺说,不少中晚期肿瘤患者都有可能面临抗癌治疗失效,进入“最佳支持治疗”和实施临终关怀的阶段。而医生如何向患者告知残酷的事实,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,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。所以医生和家属需要在适当的时候,由适当的人、用适当的语言向患者进行必要的“临终教育”。 做医生这一行,让刘端祺有很多机会看到真实的人性。“人性千姿百态,有时候会出现我们特别不能理解的事情,但这也是人性的一个侧面吧。”刘端祺前段时间收了一个晚期乳腺癌的病人住院,老太太60岁出头,家里是北京郊区的,养育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。“我上午刚给她办好入院,四个儿子来了,小儿子跟老太太住在一起,最孝顺,最想给妈妈治病,可他是个地道的农民,拿不出钱。老大也想给妈妈治病,可是每说一句话就瞅一眼老婆,这个大儿媳每句话的意思都是不愿出钱。我实在生气了,对大儿媳说,你出去吧,我和你老公谈!我也只能说到这一步了。最后结局是几个儿子谁都不出钱,下午老太太就出院了。本来如果好好治疗的话,她还可能多存活几年的。”刘端祺说,做医生年头久了,他已经学会了自我疏通情绪,但老太太的遭遇让他沮丧了半天。“虽然强调医生要与病人共情,可是对于人家的家务事,我们又不能过多干预。我只能自我宽慰说,我也没有资格指责别人,如果我处于人家那种经济状况,也许只能如此吧。” 在肿瘤病人漫长的治疗过程中,有些时候,家属与病人的治疗意见会不一致。医生需要分别跟家属和病人沟通,但是又不能让病人知道这种矛盾。“我们绝不能说,你们是一家的,病人和家属吵清楚了再给我一个治疗决定吧。病人已经疾病缠身,几乎所有的痛苦和矛盾都得由他来承受,如果我们还把压力加到病人身上,病情肯定加重。所以有时候我们会代表病人的意愿和利益去与家属沟通,做到不将矛盾带给病人。有些病人出院后才知道我们对他的保护,非常感激。也有病人一直不知道实情,那这个秘密也就随他带进了棺材里。”刘端祺说,他并不主张“视病人如亲人”,医生与病人的距离如果过于接近,就会失去自己的职业角色。“我主张视病人如病人,带着医生的职业水准和深切的情感来对待他们。” 如何做个合格的病人 几乎每个人都有上医院的经历,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“会看病”。在刘端祺眼里,如何做病人也是门学问,他觉得合格的病人最好做到下边这几点。 第一,要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情况 有些病人会歪曲自己的病情,“一下子就把医生带到沟里去了”。这种不真实,有时候是因为病人的虚荣心,比如一开口就说自己经济上不错,有什么好药尽管开。可是等医生开好药方,病人又会吞吞吐吐、犹犹豫豫,实际上是觉得这些药自己承受不起。有些病人主观上没有故意作假,但是在认知观上出现很多误区,自己都分不清哪些是本人真实的感受,哪些是通过其他渠道听来的消息。 第二,好病人不要抱怨 刘端祺说他见过很多乳腺癌病人抱怨丈夫对自己不够好,说“他要真关心我,我能得这病?”男病人就容易抱怨领导不好,认为领导给的压力让自己得了病。“可是如果一个病人来看病,开口就抱怨社会、抱怨家庭、抱怨工作,全是负能量,对自己的病情肯定不好,把医生当作负面情绪的倾倒箱,对治疗也并没有益处。” 第三,建议病人不要以互联网上的信息为治病的标准 有时候刘端祺会碰到病人说:“您说的怎么和百度上说的不一样啊。”刘端祺会风趣地说:“我姓刘,不姓百,据我了解,姓百的度医生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医学训练。”刘端祺说,他这样解释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,又不会和病人发生冲突。 第四,病人应该知道如何正确对待看病的资料 “有的病人把十几年来看病的材料全部带着,拉个小推车,一大摞片子,我看得有十几斤重。可是到了医生面前,手忙脚乱,什么都送上来,医生也头晕。”刘端祺说,看病资料最好拿“两头”,把最早期的片子和最近的片子带好就可以了。另外带好初期的诊断报告、病理报告、手术记录,如果还能说清楚前期治疗的简要思路,这就是非常不错的病人了。他见过的最“优秀”的病人,职业往往是会计、统计员、教师、秘书等,她们将自己每一次的化验单据、检查结果、医生意见等做成表格,在下一次看病的时候能够让医生一目了然。病情呈现出清晰的全局状况,医生更容易对症治疗。 刘端祺教授现任《癌症康复》杂志副主编,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、康复部主任,北京癌症康复与姑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。近10余年主要从事肿瘤的综合治疗,尤其是肿瘤的姑息治疗。 医生的气质与角色 刘端祺和老伴都是医生,但是唯一的儿子没有学医。我们聊到这点时,刘端祺脱口而出:“我儿子不具备医生的气质,他从小喜欢下棋,逻辑思维好,喜欢摆弄的是电脑和工程机械类的东西,更适合当工程师。”医生的气质?我感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说法,便问刘教授:“那您觉得医生有什么样的气质呢?” 刘端祺说:“第一,医生要有悲悯心,这种悲悯可以是天生的,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。第二,医生要耐心细致。第三,医生应该是好脾气,不能颐指气使。医学很大程度上是门沟通的学问。第四,医生要敢于担当,要善断。”他强调,医生除了科学精神,同时需要具有人文精神,医学是一门对人要求非常高的学科,医生也是比一般职业要求更高的职业。 “我上医学院的时候,老师们基本上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毕业的医学生。老师们回忆说,那时候医学院严格执行‘宽进严出’的准则,学生的淘汰率相当高。有一个老师说他们开学的时候有30多人,最后能够毕业的只有12人。一方面是当时国家不安定,医学院读书课业繁重,非常辛苦,得结核病的学生不少。另一方面考试标准非常严格,差一分都不能毕业。那些没有顺利毕业的学生,只能当医生助理,或者是做做开药店方面的工作。中医的学徒出师也非常艰难,帮师傅做家务活三年、在药店打杂三年、抄方子三年,最后能出师的也不过十之一二。美国的医学教育也跟一般学科不一样,学生本科毕业后才能学医,我越来越觉得这种制度有道理,学哲学的、学历史的、学音乐的、学工程的大学毕业生都可以再去学医,这时候的医学生20岁出头了,又具备了四年综合大学的修养,可谓身心都成熟了。他们如果选择学医,对于医生应该具备的利他主义、人文修养有了更明确的认知。” 在优秀的医生眼里,病人是一个现实存在的、活生生的人,而非一个病灶、一个瘤子。刘端祺说:“医生要做到‘目中有瘤,心中有人’。哪怕瘤子已经全身转移,医生应该首先关注的还是这个病人,从内心同情这个不幸被肿瘤所侵袭的人,包括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的心理感受。他的肉身正在经受病痛的折磨,他有着与健康人不同的精神需求,而不能把他看成是一个瘤子的载体。”医生的素养是病人能看见、能感受到的。刘端祺说:“从医生对病人的态度、交换的眼神、言谈举止、举手投足、治疗方案的确定都体现出医者的素质。病人对不同的医生常有不同的感受,不同医生的治疗理念,可能造成患者几乎完全不同的结局。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,医生应该保障病人充分而又适当的诊疗;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,也要努力去温暖他们的心灵。” 行医40多年后,刘端祺说:“年纪越大的医生越容易偏向于保守,决策的速度也更慢。”老医生不仅看到了每一个方案的积极方面,也会看到它们各自的弊端。这样的好处是老医生能把方案给病人讲得特别清楚,但从不好的方面来说,也给病人和家属设置了更多的顾虑。治疗并不是简单地照方抓药,这就像大厨之间的区别一样,同样的食材,同样的调味料,也得“见人下菜碟”。 前些年,他也曾醉心于循证医学,但是循证医学讲究的是概率,按照对大多数人有效的方式来制定准则,他注意到,循证医学是一种不完美的存在。现在他更关注“循效”,即病人是不是得到了医学上的实惠,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疗效。这种理念将医生和病人一一对应起来。“医生就是你,病人就是他,不管通常的经验是什么,我们只关注你这个具体的医生,怎么治好他这个具体病人的病。”刘端祺认为在遵循基本医疗规范的前提下,医生个人仍有比较大的施展空间。“医学的难处在这儿,医学的魅力也在这儿。” 作为医生,刘端祺经常会接到朋友的各种咨询和求助。一天中午我们一起在医院食堂吃饭时,刘端祺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。听了朋友的讲述,他对朋友说:“你这样看病的方式是错误的。你父亲的病,30岁以上的医生就能治,治疗方案早在医学界形成共识了,用不着去找老名医。如果是疑难杂症,老前辈给点拨几句,可能让主治大夫茅塞顿开,可你父亲这病真用不着。不过,如果你们找名医是为了在心理上安慰病人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,那就是需要配合的表演了。” 刘端祺说,治病这么多年来,他见识过各种各样的病人,大多数求医者不知道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病人,这也与医生没有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教育有关。刘端祺花了很多工夫,告诉病人应该怎样看病。比如乳腺癌的病人,现在很多人存活期能有十几年。医生就应该跟病人交代清楚,你的存活期比较长,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可以规划一下,看病人怎么分配资源合适。乳腺癌治疗初期花费比较大,中间可能不怎么需要花钱,万一复发的话大概是多少费用,这样能指导病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规划如何抗癌。我跟病人聊过之后,病人往往说:“我都得癌症好几年了,这是第一次有医生跟我说这些。” 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比较漫长,选择也不唯一,所以医生与病人各自的角色非常重要。肿瘤治疗应该谁做主?刘端祺说:“最好在医生的主导下,医患双方不断沟通,共同协商,共同选择明智方案。”不同的病情在不同的阶段应对的方法是不一样的。早期肿瘤除个别例外,多数患者应当选择手术,无论是哪种早期癌症,手术的治愈率都很高。 所以对于早期肿瘤患者,医生需要做的是准确明白地向患者告知这一喜讯,要非常坚定地向患者说清楚:这个早期癌症病灶的切除手术“相当于阑尾切除”,癌症已经治愈,复发概率较小,无需再做治疗。这样避免患者拖延病情,也能避免他们被癌症的诊断吓蒙而治疗过度。 而对中晚期肿瘤的治疗,医患双方如何在病程中每个时间段都能相互沟通,做出明智的选择,难度则要大许多。这一方面是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,另外中晚期肿瘤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艰辛、跌宕起伏的复杂过程,在肿瘤诊疗全程,期望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。刘端祺说,不少中晚期肿瘤患者都有可能面临抗癌治疗失效,进入“最佳支持治疗”和实施临终关怀的阶段。而医生如何向患者告知残酷的事实,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,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。所以医生和家属需要在适当的时候,由适当的人、用适当的语言向患者进行必要的“临终教育”。 做医生这一行,让刘端祺有很多机会看到真实的人性。“人性千姿百态,有时候会出现我们特别不能理解的事情,但这也是人性的一个侧面吧。”刘端祺前段时间收了一个晚期乳腺癌的病人住院,老太太60岁出头,家里是北京郊区的,养育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。“我上午刚给她办好入院,四个儿子来了,小儿子跟老太太住在一起,最孝顺,最想给妈妈治病,可他是个地道的农民,拿不出钱。老大也想给妈妈治病,可是每说一句话就瞅一眼老婆,这个大儿媳每句话的意思都是不愿出钱。我实在生气了,对大儿媳说,你出去吧,我和你老公谈!我也只能说到这一步了。最后结局是几个儿子谁都不出钱,下午老太太就出院了。本来如果好好治疗的话,她还可能多存活几年的。”刘端祺说,做医生年头久了,他已经学会了自我疏通情绪,但老太太的遭遇让他沮丧了半天。“虽然强调医生要与病人共情,可是对于人家的家务事,我们又不能过多干预。我只能自我宽慰说,我也没有资格指责别人,如果我处于人家那种经济状况,也许只能如此吧。” 在肿瘤病人漫长的治疗过程中,有些时候,家属与病人的治疗意见会不一致。医生需要分别跟家属和病人沟通,但是又不能让病人知道这种矛盾。“我们绝不能说,你们是一家的,病人和家属吵清楚了再给我一个治疗决定吧。病人已经疾病缠身,几乎所有的痛苦和矛盾都得由他来承受,如果我们还把压力加到病人身上,病情肯定加重。所以有时候我们会代表病人的意愿和利益去与家属沟通,做到不将矛盾带给病人。有些病人出院后才知道我们对他的保护,非常感激。也有病人一直不知道实情,那这个秘密也就随他带进了棺材里。”刘端祺说,他并不主张“视病人如亲人”,医生与病人的距离如果过于接近,就会失去自己的职业角色。“我主张视病人如病人,带着医生的职业水准和深切的情感来对待他们。” 如何做个合格的病人 几乎每个人都有上医院的经历,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“会看病”。在刘端祺眼里,如何做病人也是门学问,他觉得合格的病人最好做到下边这几点。 第一,要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情况 有些病人会歪曲自己的病情,“一下子就把医生带到沟里去了”。这种不真实,有时候是因为病人的虚荣心,比如一开口就说自己经济上不错,有什么好药尽管开。可是等医生开好药方,病人又会吞吞吐吐、犹犹豫豫,实际上是觉得这些药自己承受不起。有些病人主观上没有故意作假,但是在认知观上出现很多误区,自己都分不清哪些是本人真实的感受,哪些是通过其他渠道听来的消息。 第二,好病人不要抱怨 刘端祺说他见过很多乳腺癌病人抱怨丈夫对自己不够好,说“他要真关心我,我能得这病?”男病人就容易抱怨领导不好,认为领导给的压力让自己得了病。“可是如果一个病人来看病,开口就抱怨社会、抱怨家庭、抱怨工作,全是负能量,对自己的病情肯定不好,把医生当作负面情绪的倾倒箱,对治疗也并没有益处。” 第三,建议病人不要以互联网上的信息为治病的标准 有时候刘端祺会碰到病人说:“您说的怎么和百度上说的不一样啊。”刘端祺会风趣地说:“我姓刘,不姓百,据我了解,姓百的度医生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医学训练。”刘端祺说,他这样解释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,又不会和病人发生冲突。 第四,病人应该知道如何正确对待看病的资料 “有的病人把十几年来看病的材料全部带着,拉个小推车,一大摞片子,我看得有十几斤重。可是到了医生面前,手忙脚乱,什么都送上来,医生也头晕。”刘端祺说,看病资料最好拿“两头”,把最早期的片子和最近的片子带好就可以了。另外带好初期的诊断报告、病理报告、手术记录,如果还能说清楚前期治疗的简要思路,这就是非常不错的病人了。他见过的最“优秀”的病人,职业往往是会计、统计员、教师、秘书等,她们将自己每一次的化验单据、检查结果、医生意见等做成表格,在下一次看病的时候能够让医生一目了然。病情呈现出清晰的全局状况,医生更容易对症治疗。

文章来源: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网址: http://zggcjxxb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16168.shtml


上一篇: 走基层记
下一篇: 地质学论文_陆相细粒沉积岩与古土壤深时气候分析方法综述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中国工程机械学报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